第二十七章 初闻道谛(3/4)
只是这般法门,却不如那欲焰般易于化去,既已入心,便再难驱除。梅清虽然勉力而为,但总是心旌摇荡,难以平定。
“清少着相了。既然非色,何必要空?与其苦苦支撑,何如顺其自然?”碧真的声音如天籁般在耳边响起,闻在梅清心中,却如金钟大吕,铮然有声。
梅清听了碧真之言,便如钟磬之间在耳边铮然响起,心中恍然一动,便即平息,哈哈笑道:“果然如此。笑时便当笑,何以化为?碧真这法门,却是越来越厉害了。”
碧真微笑道:“清少突飞猛进,碧真若再原地踏步,岂非令人羞煞?适才确是心有所感,对这法门有了些得益之处,让清少见笑了。”
梅清谢道:“多谢碧真指点。只是不知碧真既为道门中人,何为言空言色?既然相斗以法,又何必出言点醒梅清?”
正当此时,那小道童明镜由台下款款行来,手中托着一方素木茶盘,置于石桌之上。其上两杯清茗,茶汤碧透清莹,袅袅升腾着烟雾。一缕清香,随风悠然飘荡,透入鼻间,直令人有腋下生风之感。
碧真轻轻做了个请的手势,纤手轻取一杯清茶,置于瑶鼻下轻闻其香,这才浅酌半口,面上透出一份娴然。梅清也不客气,取过一杯,细品其味,入口略带几分苦意,随即便是一股幽香直透胸臆。
“清少可知道门由来,源于何代?”碧真却不答梅清之言,开言反诘道。
“若在下记得不差,应该是本自先秦诸子中老庄道家之说。其后东汉张陵建教蜀地鹤鸣山,方有道教之传。”
“清少大材。只是道门之中,有仪,有理,有法。其义理,乃是源自道家老庄之说;其科仪,自张陵建教而后,因袭相传;其法,却起自上古神仙方士。”碧真侃侃言道。
“碧真所说,便指春秋时神仙家么?”梅清问道。
神仙家所指,乃是春秋战国之时一派,与道、儒、墨、法等并立,学说不似其他诸家为着经世济人修身强国,其根本目的说来倒也简单,只有四个字:长生不老。
碧真听了梅清所说,不由笑道:“清少说得倒也不算错,长生不老,自然是神仙家追逐的目标。只是神仙家修行所求,岂止四字这般简单,不过那世俗之人,尤其是帝王中人,重视神仙方术,只为长生,因承相传,便变得神仙家只有个求长生了。”
说罢,碧真便为梅清细细解说道门之传承,实是承自上古道、神仙两家。其义理上承老庄,其修行则多采自神仙之学。
“修行之法,千途万径;道门修行,那佛家儒家,亦是一般修行。而我道家之所以谓‘修行’为‘修炼’者,乃是因道门金丹之道,概由一‘炼’字入手。总体言之,道门修炼之法,大体分为二派,是为符箓、丹鼎。”
“符箓炼气,丹鼎炼丹。符箓亦称为符水派,其法乃是修符画箓,借阴阳之机,移天地之力。世间所谓三山符箓龙虎、茅山、阁皂,便是传自符箓派的天师、上清、灵宝三家,其他又有如神霄、东华、天心等诸多派别,至元时合而为正一道。”
“丹鼎亦称为金丹派,又可分为内丹、外丹两派。外丹便是运炉鼎烧炼,以草木、金石为药,九转为丹,服食得道。刚才碧真所行九禽导引之术,说来也算是外丹之类。”
“只是外丹之术,久已失传,而世间所传炼丹之术,妄称黄白,多为欺世盗名之徒,不堪为信。而内丹之法,渐次大行,是为修炼正途。”
所谓内丹,亦称“还丹”、“金丹”,其意乃是以外丹之名借喻人体修炼之法,以身体为炉鼎,以精气为药物,以神意以炉火,在体内便如炼制药物一般凝炼成丹,进修大道。
内丹之道,开始并不似符箓一般立教山门,广收门徒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