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章 再战不战,只在一念(2/10)
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,故又称“秋节”、“八月节”、“八月会”、“中秋节”:
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,故亦称“团圆节”、“女儿节”。因中秋节
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“月”进行的,所以又俗称“月节”、“月夕”、“追月
节”、“玩月节”、“拜月节”:在唐朝,中秋节还被称为“端正月”。中秋节的
盛行始于宋朝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。关于中秋节
的起源,大致有三种: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、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,古代秋报拜
土地神的遗俗
为传承民族文化,增强民族凝聚力,中秋节从2668年起被国务院列
为国家法定节假日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2666年6月Z6
日,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“中秋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周礼》。根据我国古代历法,农历八月十五日,在
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,故
称“中秋”。一年有四季,每季又分孟、仲、季三部分,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
秋,到唐朝初年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。《新唐书·卷十五志第五·礼乐五
》载“其中春、中秋释奠于文宣王、武成王”,及“开元十九年,始置太公尚父
庙,以留侯张良配。中春、中秋上戊祭之,牲、乐之制如文”。中秋节也称为仲
秋节,团圆节,八月节等,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
宋朝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。
中秋节美食推月饼,其起源说法多种。一说元代末年,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
领袖张士诚(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)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,在饼中夹
带“八月十五夜杀靴子”的字条,大家见了饼中字条,一传十,十传百,如约于这
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“靴子”(元兵),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,并正
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。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,甚至在上世纪末,许多月饼上还
贴有一方小纸片!只可惜,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,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
“文化密码”荡然无存。另有一说为,明洪武初年,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
踞的元大都北京,捷报传到都南京,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,即传谕
中秋节普天同庆,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。月饼从此成为
中秋节“法定”的食品,非食不可了【1〕。
民国年间,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(帮)式、苏(帮)式和本地(帮)产“
三分天下”,广式的馅料以火腿、枣泥、椰蓉等为主,厂商以冠生园为,其次有
大三元、康乐园等。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,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,于橱
窗布置霓虹灯。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、太平村、稻香村,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
派特色,爱搞嘘头: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,价格则较之便宜,故而节后盘点
财源滚滚胜于广帮。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、豪商巨贾: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
: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,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、素椒盐两种,全市16
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