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章 再战不战,只在一念(3/10)
6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,既不布置橱窗,更不打广告,但都靠质
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,市场份额相对广帮、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中秋祭月
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。据史书记载,早在周朝,古代帝王就有春
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。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、地坛、
月坛、天坛。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。《
礼记》记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之朝,夕月之夕。”这里的夕月之夕
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。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,随着社会的
展,也逐渐影响到民间。
文人赏月
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,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。民间中秋赏月活
动约始魏晋时期,但未成习。到了唐代,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,许多诗人的名
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。待到宋时,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,正式
定为中秋节。与唐人不同,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,常以阴晴圆缺,喻人情事
态,即使中秋之夜,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。但对宋人来说,中秋还有
另外一种形态,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:“中秋节前,诸店皆卖新酒,贵家结饰
台榭,民家争占酒楼玩月,笙歌远闻千里,嬉戏连坐至晓”(《东京梦华录》)。
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,夜市通宵营业,玩月游人,达旦不绝。
民间拜月
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,幼年时曾虔诚拜月,长大后,以群品德入宫
但未被宠幸。某年八月十五赏月,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,觉得她美丽出众,后立她
为皇后,中秋拜月由此而来。月中嫦娥,以美貌著称,故少女拜月,愿“貌似嫦
娥,面如皓月”。
明清之后,因时代的关系,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,岁时节日中
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,以“赏月”为中心的扦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,功利
性的祭拜、祈求与世俗的情感、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。因此
民间拜月”成为人们渴望团聚、康乐和幸福:以月寄情。
在古代有“秋暮夕月”的习俗。夕月,即祭拜月神。设大香案,摆上月
饼、西瓜、苹果、红枣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,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。西
瓜还要切成莲花状。在月下,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,红烛高燃,全家人
依次拜祭月亮,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。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
在家的,在外地的,都要算在一起,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,大小要一样。
月光马儿
明清时期月神形象生了重要变化,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
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。这个时期,人们供
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,也叫“月光马儿”。富察敦崇的《燕京岁时记》(一九
o六年)。记载:“月光马者,以纸为之,上绘太阴星君,如菩萨像,下绘月宫及
捣药之兔。人立而执杆,藻彩精致,金碧辉煌,市肆间多卖之者。长者七、八尺
短者二、三尺,顶有二旗,作红绿,笆或黄色,向月而供之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