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玄

第69章 再战不战,只在一念(7/10)

装,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,饮酒赏月,共享天伦之

乐。

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,流行着一种有趣的“偷月亮菜”风俗。相传古时候,中

秋晚上佣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,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。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

因此,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。

中秋之夜,侗家姑娘打着花伞,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,去采摘瓜菜

而不会被人看成是“偷盗”。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:“喂!你的瓜菜被我扯走

了,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!”原来,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。如果能摘

到一个并蒂的瓜果,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。因此,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

们采摘的对象。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“偷月亮菜”,不过,她们希望

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括鲜青翠的毛豆,因为,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,毛头的

健康(毛豆的谐音,指小孩)。小伙子们也有“偷月亮菜”的习俗,因为他们也希

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。不过,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,不能带回家去。“偷

月亮菜”,使侗寨的中秋之夜,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。

中秋食俗

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“团圆”。月饼,又叫胡饼、宫饼、月团、

丰收饼、团圆饼等,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。

相传我国古代,帝王就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礼制。在民间,每逢八月中

秋,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。“八月十五月儿圆,中秋月饼香又甜”,这句名

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。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,后来人

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,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,慢慢的,月饼也就成为

了节日的必备礼品。

月饼,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。唐高祖年间,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

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,八月十五凯旋而归,此后,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

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。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

拿出圆饼,笑指空中明月说:“应将胡饼邀蟾蛤”。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。

南宋昊自牧的《梦粱录》一书,已有“月饼”一词,但对中秋赏月,吃月

饼的描述,是明代的《西湖游览志会》才有记载:“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,民间以

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”。到了清代,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,而且制作越来

越精细。

月饼展到今日,品种更加繁多,风味因地各异。其中京式、苏式、广

式、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。

月饼象征着团圆,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。在节日之夜,人们还爱吃些西瓜

等团圆的果品,祈祝家人生活美满、甜蜜、平安。

据史料记载,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,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“

边薄心厚太师饼”。汉代张蓦出使西域,引入胡桃、芝麻等,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

的圆形“胡饼”,唐高祖时,李靖出征突厥,于中秋节凯旋而归,当时恰有一个吐

蕃商人进献胡饼,李渊很高兴,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:“应将胡饼邀蟾蛤(

月亮)。”随后分给群臣食之。若此说确实,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。但<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