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玄

第69章 再战不战,只在一念(8/10)

/p>

“月饼”一词,最早是见于南宋昊自牧的红菱饼。

月饼是圆的,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,刘侗《帝京景物略》说:“八月

十五日祭月,其祭果饼必圆。”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说:“八月十五谓之中

秋,民间又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。”沈榜在《宛署杂记》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

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:坊民皆“造月饼相遗,大小不等,呼为月饼。市肆至以果为

馅,巧名异状,有一饼值数百钱者。”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,月饼上做出

各种花样,彭蕴章《幽州土风吟》描述说:“月宫符,画成玉兔窑台居:月宫饼

制就银蟾紫府影。一双蟾兔满人间,悔煞嫦娥窃药年:奔入广寒归不得,空劳玉杆

驻丹颜。”

清代,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,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。清人袁枚《

随园食单》介绍道:“酥皮月饼,以松仁、核桃仁、瓜子仁和冰糖、猪油作馅,食

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,迥异寻常。”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。遍观

全国,已形成京、津、苏、广、潮五种风味系列,且围绕中秋拜月、赏月还产生了

许多地方民俗,如江南的“卜状元”: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,叠在一起,最大的

放在下面,为“状元”:中等的放在中间,为“榜眼”:最小的在上面,为“探

花”。而后全家人掷散子,谁的数码最多,即为状元,吃大块:依次为榜眼、探

花,游戏取乐。

今天,月下游玩的习俗,已远没有旧时盛行。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,人们

把酒问月,庆贺美好的生活,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,和家人“千里共蝉娟”。

燃宝塔灯

明清时期,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。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

同。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,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。宝塔灯,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

宝塔形状的灯。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,中间供地藏王,四周燃

灯,称为“塔灯”。广州儿童燃“番塔灯”,用碎瓦为之:还有柏皮灯,用红柏皮

雕刻各种人物花草,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,红光四射。

抛帕招亲

山东省有些地区,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。

是夜,于广场中搭一彩台,布置成月宫景状,并设玉兔、桂树等。一些未出嫁

的姑娘扮成嫦娥,企欢庆歌舞之后,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

去。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“嫦娥”手中的花色相同,即可登台领奖。有些未婚的

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,若受“嫦娥”喜欢,则可以戒指相赠。此后,双方可以交友

往来,情投者便喜结良缘。

乞月照月爬月

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“月老为媒”,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

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,在月下焚香燃烛,乞求月老为其撮合。相传中秋之夜,静沐

月光,可使妇女怀孕。在一些地区,逢中秋月夜,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

门,沐浴月光,希望早生贵子,谓之“照月”。

偷菜求郎

在台湾,中秋夜有未婚女子“偷菜求郎”之俗。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

光,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,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。因此台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